中国冶金报:从炼钢一线走出的全国劳模
发布日期:2015-05-12    
0

中国冶金报:从炼钢一线走出的全国劳模

从炼钢一线走出的全国劳模
———记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陕钢集团龙钢公司薛小永

日期:20150509 中国钢铁新闻网
www.csteelnews.com

本报通讯员闫黎 梁建华 薛强 闫侃平
  他是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但却在炼钢转炉炉前一扎就是21年。21年的岁月里,他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最热的岗位上,硬是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在炼钢转炉工艺控制和管理领域成为了绝对的技术大拿。他先后荣获陕煤化集团劳动模范、陕钢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六好共产党员、四优共产党员、首届陕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多项殊荣,并在今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他就是薛小永。
        一定要让指标提上去!
  1995年3月份,高中毕业的薛小永走进龙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炼钢炉前工。“一进厂房,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像一支支钢针刺得眼睛和皮肤生疼,稍不小心,飞溅的钢花落在身上,就是一个燎泡。”刚参加工作时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但他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钢铁行业,那么我就把心交给这片土地。”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薛小永边工作、边学习,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很快成为一名摇炉工。
  刚升任摇炉工的他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得知其他钢厂的钢铁料消耗是1076千克/吨,而当时龙钢的钢铁料消耗最好水平才是1130千克/吨。这种差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指标提上去!回来后,他潜心总结经验,积极开展终点碳攻关、钢铁料消耗、一倒率、氩前温度等攻关活动。为研究转炉冶炼工艺,他常常在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下,靠近炉体仔细观察,脸部被热浪烘烤地胀疼,一次察看下来,常常是汗水湿透工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观察、试验,龙钢各项指标大幅提升,并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问题。
        首先得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
  2010年,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转炉系统二期技术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初建伊始,薛小永就被抽调到新系统参与120t转炉新项目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尽管他是一名长期在转炉摸爬滚打的老炼钢人,但是对于120t与60t转炉的工艺差距,年近40岁的他仍以“5+2”“白+黑”的精神坚守一线、勤苦专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硬是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倔劲,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掌握了设备的性能及工艺技术的相关参数。
  120t转炉采用的是死炉底,筑炉时要从上面进砖,加上路地砖的排布、底吹透气砖的使用,都与60t转炉差异很大,给筑炉带来很大的难度。为给系统试车留下足够的时间,薛小永白天与厂方技术人员探讨砌炉方案,学习砌炉方法,晚上主动与砌炉人员排成长龙不间断地为炉内送砖运砖,不时到炉内查看砌筑质量。经过努力,该厂创下了全国历史上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t转炉的成绩。来自辽宁大石桥镁碳砖厂方派来的砌炉技术工程师望着飞速砌好的炉子,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龙钢人就是这么干的吗?”在场的宝钢专家也连连竖起大拇指说:“这样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是7天,你们刷新了历史纪录,创造了‘龙钢速度’。”薛小永憨憨地说:“当一名好工人,首先得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
        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龙钢公司先后对炼钢厂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多品种、满负荷、快节奏的生产是炼钢厂近年来形成的一大特色,而转炉承担着炼钢80%以上的指标和消耗,炉前关键操作人员的水平是决定性因素。为了带出一支操作娴熟、技术高超、素质过硬的队伍,作为工段段长的薛小永每月组织一次转炉关键岗位技术比武,每季度组织一次理论考试,坚持关键岗位末位淘汰,建立后备人才梯队,大胆启用90后炉长,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激情。
  在薛小永的带动下,通过一系列的攻关,该厂转炉各项指标均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转炉钢铁料消耗1010千克/吨,名列全国第一,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名列全国第三,转炉新区实现负能炼钢,工序能耗最好控制水平-20.44千克/吨;转炉煤气回收量新区最高达到130.58立方米/吨;氧气消耗新区45.2立方米/吨;60吨转炉炉龄达到30577炉,120吨转炉炉龄达到27953炉,均创全国同类型装备最好水平,并成功开发多个新品种钢。摇炉工小王自豪地说:“薛小永战斗过的团队,每次都能打个漂亮仗,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现在,经过薛小永一手传、帮、带的员工,个个都能独当一面。